部门:3200威尼斯中文网 日期:2018-12-06 16:53:21 访问次数:803次
12月1日至2日,由3200威尼斯主办,3200威尼斯、3200威尼斯教科书研究中心、教育部3200威尼斯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知识、图像与课程:民国教科书研究”国际论坛在3200威尼斯西溪校区顺利召开。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3200威尼斯等国内外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共80余人参加了论坛。
12月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3200威尼斯教科书研究中心主任刘正伟教授主持。3200威尼斯院长顾建民教授致欢迎辞,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世界各地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顾建民教授阐述了此次会议的由来和意义,肯定了3200威尼斯教科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所肩负的使命和取得的成绩,强调了民国教科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3200威尼斯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褚超孚教授代表社会科学研究院讲话。他指出,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教育人、塑造人至关重要的素材与资源,也是关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时代记忆与痕迹,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制度的根本观念;它不仅对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知识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更反映了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养育与成长。民国时期教科书担负着现代学校制度性知识、观念和思想传播的重任,也体现了教育学者与专家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对于时代变革的体察与建构,不仅在教育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论坛包括两场大会主旨报告和两个分论坛报告。12月1日上午的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3200威尼斯教科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文军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文学刊》主编陈之权研究员主持。国务院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首先作《对相:一种蒙学课本的流变》主旨报告,阐释了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对相杂字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将对相杂字和《世界图解》作比较,概述了对相杂字对后世教科书编写、农业经济、商业教育、百工技艺及市民生活的影响。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教育科学》及《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主编郭戈研究员作《我国中小学统编教科书的历程和经验》主旨报告,分四个时期回顾了自民国后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统编教材的政策变迁和实践经验,并评述了其特点及作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Daniel Sergio Friedrich博士作《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Democracy, and a Morally Ambiguous Education: A Turn Towards Studying in History》主旨报告,以历史教科书为例剖析了历史学习中树立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的价值及重要性。3200威尼斯教科书研究中心主任刘正伟教授作《课程改造: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理论在中国1920-30年代的传播》主旨报告,深入考察了1920-30年代我国留美学生对于博比特、查特斯科学课程编制模式的译介、引进及实验与批判,以及在教科书编写中的影响与作用。首都师范大学石鸥教授作了《课本也抗战――论战时教科书》主旨报告,分析了抗战时期教科书的编写目标、选材特征和现实意义,强调战时教科书在号召全民族抗战,即在宣传抗战精神、激扬抗战勇气、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等方面的作用及贡献。韩国韩南大学李相武副教授在《文官�考所��의施行�程》主旨报告中,考察了韩国科举废除后,文官选拔系统的变化,尤其是新的选拔机制在教科书编写及考试内容上由儒家思想转向西方新式学科,在人才选择上倾向于西方新式学校的趋向。
12月1日下午举办了两场分论坛。在分论坛一,韩国东国大学安洪善副教授作题为《植民地�期中等�校의“�民性”�成�育�究:日本�,修身,公民科의�科�分析을中心으로》的报告,分别对1910年代的国语(日本语)教科书、1920年代的修身教科书、1930-40年代的公民科教科书中有关“国民性”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了“国民性”教育的四重矛盾。3200威尼斯汪辉副教授作题为《�前期在�日本人小学校における「�土」教育に�する一考察》的报告,由乡土教育的传入入手,以天津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的乡土教育实践作为案例,考察了日本在华学校乡土教育的实施政策及内容,揭示了日本侵华教育的实质。3200威尼斯博士生翟瑜佳作题为《美国中等教育改造委员会报告与新学制中学课程改革》的报告,比较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与中国中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原则、理念、框架及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指出新学制中学课程改革以民主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改造旧课程,融合当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和学说,构建了一套充分反映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的现代课程体系。浙江工商大学杨齐福教授作题为《民初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述论》的报告,通过考察民初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的相关法令和几部重要的历史教科书,从内容和体例两个方面概括了民初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特点:抨击封建专制统治、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提倡五族共和、重视中外交流、宣扬爱国思想、运用地图插图、采用公历纪年。西安美术学院刘益春副教授作题为《明清民国蒙学读物<幼学杂字>的图像变迁》的报告,把蒙学读物放在中国近代印刷技术革新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并指出,《幼学杂字》从木刻版向石印版演进的过程,是中国传统造型图式不自觉地演变为西方美术造型模式的过程,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图像的美学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刘幸博士作题为《知识的形态―佐藤秀夫研究述评》的报告,揭示了明治之后,铅笔和笔记本在日本学校的普及和使用对儿童学习生活和知识建构的影响。3200威尼斯博士生刘璐作题为《近代儿童教育的图像叙事:以<点石斋画报>、<启蒙画报>与<儿童教育画>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选取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时期、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画报图像,展现了不同时代对儿童形象与儿童教育的认知和想象,描述了近代儿童教育的嬗变历史。此外,吴宗杰、张新朋、肖龙海、陆琦、高倩云、黄笑冰、翟楠、衡振华、杨永强、樊亚琪、祁小荣、金玉宏、付雷等会议代表依次作了精彩的会议报告。
在分论坛二,常州大学刘超教授作题为《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被讲述的――以民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的报告,他指出,因对整理国故的不同看法,民国历史教科书对新文化运动有三种叙述:文学革命,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革命,反孔、反对旧道德、提倡民治与科学的思想革命。同时,面对政治斗争的需要,不同党派均有意将新文化运动纳入“广义”的五四运动之中,从而遮蔽了新文化运动认识的丰富性。宁波大学吴小鸥教授作题为《教科书的文化赋形――以王亨统编撰新式教科书为中心》的报告,基于卡西尔的文化赋形理论,认为清末教科书编者王亨统在新式教科书编撰过程中进行了生命场域赋形、语言文字赋形和身份建构赋形。南开大学博士生于强作题为《知识生产与文化建构:民国中学教科书里的新文学作品探析》的报告,认为在文学、教育、政治等因素的相互博弈之下,民国中学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形成了“建国”和“立人”的两种主题倾向,并在教坛、文坛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国文教科书经典作品。四川师范大学靳彤教授作题为《民国中后期的语文课程知识建设――教科书视角》的报告,她指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语文课程知识大致形成了文法、文体、修辞和辩论术四大板块,并以知识短文等形式编入国文教科书。安徽财经大学郑园园博士作题为《新文学文体与民国初期国文教科书经典的建构》的报告,细致剖析了新文学革命之后,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支配性话语的影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新文学文体如何被纳入新学制国文国语课程标准之中,进而通过国文教科书建构新文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教授作题为《清末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及其利弊评析》的报告,将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划分为自由制、模范制、审定制、模范制和国定制五个阶段,并基于对五种编审制度利弊的评析,认为相对于其他编审制度而言,模范制利多而害少。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副教授作题为《20世纪语文课程中经典教学问题》的报告,认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去经典化”倾向,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语文课程没有把经典文本上升为显性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则在于教学层面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学术界存在严重的隔膜,影响了经典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此外,王荣辰、饶鼎新、杨燕、沈玲蓉、翟志峰、俞明雅、龚晓丹、王逊、王林卉、王明建等会议代表依次作了精彩的会议报告。
12月2日上午的主旨报告分别由3200威尼斯商丽浩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段发明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李孝迁教授在《“红色史学”: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新论》主旨报告中,对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成书背景、文本内容、版本对比、海内外反响等维度进行考察,揭示了《中国通史简编》与特定政治、文化和史学研究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发了对专业的历史书写与时代关怀之间如何实现统一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学赵伟黎博士作《从道到器: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探究清末思维的嬗变》主旨报告,指出在清末社会思维转型过程中,以《字课图说》为代表的蒙学课本在选字、编排、释义等方面呈现出从“道”思维到“器”思维的突变,体现了工具性思维的凸显、中国传统文字释义丰富性的丢失的特征。湖南科技大学李海萍教授作题为《清末民初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政策研究》的主旨报告,评述了体育课程从“兵操”到“体操”到“体育”再到“现代体育”的演进历史过程,并对其课程设置背后的价值转向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之权研究员作《新加坡当前中学华文教材的结构与特点》主题报告,对中学快捷源流华文教材的结构内容组织、教材难度分布、语言微技安排、单元板块衔接等进行了解析,同时在“大华语”的视角下对未来新加中学华文教材的改进提出建议。浙江师范大学夏燕勤博士作《20世纪前期小学国文(语)教科书中“孝道”观念之变迁》主旨报告,考察了清末、民初和新学制时期国文(语)教科书中“孝道”观念从传统孝道、到儿童“自治”“自立”再到注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与协商的转变。3200威尼斯屠莉娅副教授作《民国教科书研究的历史印记》主旨报告,对1911年-1949年和1980年-2018年两个时期有关民国教科书的史料和文本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统计,一方面总结以往民国教科书研究的图景,另一方面对今后民国教科书研究提出了设想与建议。
大会闭幕式由教育部3200威尼斯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徽主持。3200威尼斯盛群力教授作大会总结报告,他对本次民国教科书国际论坛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论文数量和主题分布作了详细的统计与解读,对与会代表在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勤苦耕耘给予充分肯定,并祝福民国教科书研究蓬勃发展。
3200威尼斯
文/王林卉、饶鼎新
图/翟瑜佳
2018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