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3200威尼斯中文网 日期:2018-06-06 08:44:28 访问次数:616次
5月24-25日,由3200威尼斯发起,联合《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苏州同里实验小学、苏州星浦学校、3200威尼斯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共同举办的“2018年基础教育美丽学校建设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共有来自全国160多所学校代表参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领导学习空间的深度变革”。
长久以来,大家惯性地认为校园空间应该整齐划一,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发生在教室里、课堂上。然而,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并非一贯如此。从以孔子“杏坛”讲学为代表的“环境即课堂”模式到工业化时期批量生产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再到今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学习空间呈现出随人才培养需要而持续改变的趋势。未来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趋向能力本位,单纯依靠记忆和同质化的教学难以满足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之相伴随的,是一场由历史和现实共同推动的关于学习空间的深度变革,这样的变革正在学校中悄然发生。
在这场专家云集的会议中,渗透多学科交叉的学习空间规划思想、国际化的一流设计理念、优秀设计作品与案例融为一体,前沿的观点与深刻的思考产生碰撞,激发出多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理论的先声:被忽视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与“空间领导力”
3200威尼斯邵兴江副教授围绕“非正式学习空间”展开探讨。从历史维度来看,教育空间中“非正式学习”在古代普遍存在,近千年来逐渐衰落,近百年来被重新发现,在主要西方国家日益成为主流的学习空间。邵教授强调非正式学习空间是中国学校设计的重大短板,是近百年被忽视的重要学习空间,未来应当成为建设的主流。此外,他还提出未来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新规划与设计,应有四大理念,即面向需求的丰富学习形态,资源、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家一样的温馨,让随时随地学习自由地发生。应有四大设计原则,包括多目的性、灵活性、舒适性和方便性。
台湾政治大学3200威尼斯原院长汤志民教授着重从“空间领导力”方面进行论述。他认为学校建筑是校长领导最能发挥的利器,在学习空间规划中,校长对空间领导会产生境教的影响。校长对空间领导要有新思维、掌握大趋势,与师生共同打造21世纪最优质的教育环境。他特别强调学校要用50到100年,一所好学校要有能力可随时间改变。汤教授提出学校建筑规划的新趋势与新脉络:第一,建构幸福友善空间,重视空间的品质和温润;第二,撰写学校生命故事,强调校园故事开创、传承和延续;第三,发展绿色永续校园,重视人境的关系和环保;第四,建置数位科技校园,重视虚实的环境和连结。
设计的探索:空间表达的“地域性”与技术引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主任王素教授从课程、空间与技术的融合角度,展开了对未来学习空间的探索。教育理念决定学校规划,课程体系决定学习空间的分布,学习方式决定空间布局,学习组织形态决定了空间的形态。学习空间设计应有三项原则:主动和社交学习策略、以人为本的设计、丰富的设备支持。她以深圳的海希小学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对现有空间的改造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3200威尼斯建筑设计研究院六院院长吴震陵从现状、感悟和实践三个角度谈了校园建筑的地域文化性表达。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姚之瑜分享了基于新教育模式下的学习空间新探索。
国际化的视野:变革迭代与“愿景”树立
Perkins Will中国区设计总监James Lu强调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工商业更新换代速度日新月异,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催化剂。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在变,教育的设计亦随之而变,James Lu 借用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指出教育创新设计必将脱颖而出,变革固有的“筒仓式教育”范式,塑造教学与户外联动空间、绿色低碳校园、生态学习环境等。
美国NAC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Dana Harbaugh讲述了好的建筑从何而来。他认为在设计校园建筑时,建立愿景策略是最重要的一步。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建立愿景策略:第一,建立共情是关键。在英格莱姆高中案例中,NAC邀请了学生参与教室空间的设计,学习空间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喜爱。校园的成功是全体成员通力合作的成果。第二,因限制而激发创造力。外部条件的约束与挑战会使设计师的设计规划更具有创造性。第三,设计原则驱动决策制定。设计原则指导设计的一致性,最终引导学生的卓越学习体验。
交叉学科的思维:“学校品牌”的构建与地点的“消失”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从企业品牌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下市场“用品牌说话”的现状出发,推导出品牌已成为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和最重要的识别符号。沈曙虹指出学校品牌是一个“个性化战略”,即基于学校自身文化传统、现实形态和 愿景展望的一种独特战略建构,既统领学校的全局性工作,又规划未来长远的发展趋向。
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副所长、知名媒体人沈祖芸指出,我们继续努力改变空间,但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改变。事实上,空间在不断释放出的信号,即学校需要转型,而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思维、体制共同催生下的新架构成为趋势,“学”不一定发生在“校”中,“校”成为“学”的方式的组成部分。由此引发了学校变化的三大趋势,即越来越少的课堂,越来越多的学习;越来越少的统一,越来越多的连接;越来越少的固定办公室,越来越多的虚实实验场。学校不再是一种“地点的标记”,而是一种“空间的选择”。
实践的应用:让校园更具文化与美丽气息
绍兴市阳明中学的周新建校长针对新学校的文化建设困境,采用“文化相润、脉络向延”的整体设计策略,在改造原绍兴一中校区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当地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具代表性的阳明文化,延续原绍兴一中的主要脉络格局,以实现新版普通高中的有机更新与文化再生。
山西运城魏风小学凌建红校长以“古魏新风”为办学理念,依托“魏风课程体系”,进而建设魏风七园,为学校空间确定独特的“场所精神”和“建筑灵魂”,赋予建筑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生命。
湖南株洲戴家岭小学的袁灿英校长从三个维度构建美雅校园文化。第一,通过“讲座+试点”、“活动+问诊”、“借力+推广”、“实践+反思”渐进式培植美雅课堂。第二,依据“成立机构、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纲要、申报审定、推介选课”流程,实现美雅社团的科学开发。第三,依托美雅环境、美雅讲坛、美雅活动和美雅制度打造美雅文化。
杭州市下沙中学教育集团的江志明校长指出,该校以“开放包容,动静相宜,个性发展,智联融通”为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打造基于生本的美丽学校。下沙中学十分重视智慧学校的建设,实现了智能手环、物联管控、电子门禁、电子班牌、开放课堂、云桌面全覆盖。
来自山东济南市中区教育局副局长窦风雷从教室空气质量的角度谈了美丽校园的建设。市中区在全市学校引入新风系统,摸索建立了教室空气质量的量化标准,为美丽的校园添上一缕新风。
来自浙江义乌市教育局基建科主任龚旭东指出设计是美丽校园建设的根基,通过一个精美的视频向观众展示了义乌市的多个教育项目,包括公办教育项目和民办教育项目,展现了义乌市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美丽风貌。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前往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苏州同里实验小学、苏州星浦学校等进行参观、考察。
文/肖程锦、叶晴、李鸿昭、周嘉颖
2018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