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3200威尼斯中文网 日期:2018-05-25 18:00:19 访问次数:555次
5月24日下午,教育学系求是教育论坛第三十八讲在田家炳书院520报告厅如期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郑承军教授应邀作《教育创新应从生活世界着手》的主题演讲,3200威尼斯100余名师生参加论坛,教育学系系主任吴雪萍教授主持本次论坛。
郑承军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中央马工程”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宣部舆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华网思客专栏作者、中国教育之声和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讲座中,郑教授结合案例阐释了其对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的理解。郑教授指出,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教育不应脱离生活实际,陷入过分专业化的桎梏。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非片面追求高分。作为教育国际化的践行者,郑教授认为教育国际化重在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具体体现为发现、培育、创新和成长四个维度。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超越国界的全球思维;打破定势思维的勇气和能力;与不同背景的人协作的能力和技巧;使用非母语的能力;同理心以及沟通能力。
党十九大报告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首。郑教授认为,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中所蕴含的大量关于创新的思想和观点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理论来源。教育创新在于教师不仅教知识,更教智慧。善于制造高分的教育体系通常会导致学生创业精神缺失、创业活动减少、创业能力低。结合亲身参与的中澳千禧计划(CAMP),郑教授还与在场师生分享了其关于(国际)教育创新的八条感性启示:(1)创新必须关注人们交际行为,教育从改变开始。(2)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人。(3)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4)脑洞大开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灵机闪现。(5)明确所处方位和明确理想目标一样重要。(6)创新像暖男,创意才有温度和力度。(7)创新要紧贴生活世界。(8)创新源于创意,教育始于创造。
马克思主义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基本研究方法,教育学科也不例外。郑教授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提炼为四大要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基于自己的社会立场和人性论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是为了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强调整体性和思辨思维,反对狭隘的教育和静止、片面的教育。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郑教授提出了促进(国际)教育创新的数条路径:多一些与其他文化沟通的机会;有经验的教师的启发引导、循循善诱,会讲中国好故事;独立生存的锻炼;表达能力的训练;走出国门的历练。
郑教授的精彩演讲获得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好评。会后,郑教授就教育创新在学术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师生展开交流。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教育学系
文/任佳萍
图/周婷婷
2018年5月24日